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首页 > 走进硒都 > 文化艺术

海伦市文化艺术发展相关情况

时间:2015年12月24日来源:

 



海伦市文化艺术中心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1文体基础设施建设。2008年,海伦市兴建了11000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,使我市市本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。该中心内含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剪纸艺术馆、海伦展览馆、博物馆、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等单位和设施,该中心已成为海伦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中心平台。2008年至2011年,我市实现了乡镇有文化站,村村有农家书屋。近几年来,我市乡村建设135处文体休闲广场。2013年以来,我市3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相继建成。

 

2业余文化队伍建设。我市现有作家协会、诗词协会、工艺美术协会、书法协会、摄影协会、海伦剪纸协会等多个团体组织,并常年开展活动。相继组建了社会文艺演出团体和村文化大院15个,在城乡常年开展活动。

 

3、文化活动开展。节令文化活动常年开展,消夏文化广场活动每年例行开展,从初夏至深秋,每年都由市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、社会文艺演出团体、文化大院、各舞蹈学校等二十几个单位和团体在消夏广场进行专场演出。每周在消夏广场都有1-2场的专场文艺演出活动。此外,“金色田野”广场文化活动在我市乡村普遍开展,每年演出近百场,城乡文化活动红红火火。送文化下乡活动有序开展。我们采取以专业院团为主体,以各乡镇文化站为骨干,以文化大院和社会业余文艺活动团体为补充等方法,积极开展送戏、送书、送电影、送辅导等送文化下乡活动。

 

4、艺术发展。我市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年初投入百万元,从年初开始历时6个月,成功创作生产了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大型剧目《海伦往事》。剧目完成后,在我市大剧场公演了20余场,受到我市中小学生、机关人员及社会各界群众的一致称赞。赴省城进行了汇报演出,得到省委宣传部、省文化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。加强了“海伦市剪纸研发中心实践基地”的工作,为使剪纸作品体现时代气息,使其类别在题材上、形式上和技艺上都有了创新,今年已把研发的剪纸新作品700余件投入了市场。为了发展剪纸企业群体,由市工艺美术协会牵头,将我市12家剪纸企业联合在一起,组建了“海伦市工艺美术协会剪纸文化产业分会”。建立了海伦剪纸营销网络。在市内除了海伦剪纸的12家营销点以外,在“海伦市兴隆大家庭”商场又为剪纸企业和其它工艺品类企业提供了营销平台。在外地利用北京、哈尔滨、黑河、广州等地的销售渠道,建立市场。以此为基点,不断地向国内外延伸,为海伦剪纸产业化创造条件。

 

 

 

 

5、《红灯记》的故乡。从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,到1945年“八一五”光复,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,海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与日伪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,有2000多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,有3000多人因为支持抗日部队,而遭到日伪屠杀和迫害,其中被日伪判刑的就有1000余人。马占山、赵尚志、李兆麟、金策先后在海伦领导和指挥全省的抗日战争。“海伦冰趟子”“海伦八道林子战斗”“海伦白马石战斗”,也记载进黑龙江党史。更为重要的是,海伦始终是黑龙江省(北满)抗日指挥中心,中国第一个抗日省政府就设在海伦,北满省委也长期隐蔽在海伦。在当年的海伦县城正大街路南(现市委政府大楼)的两棵老榆树旁边,建有一处深宅大院,被群众尊称为“马公馆”,它的主人就是马占山。由于马占山的抗日义举深入人心,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北上的“援马团”。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特地生产出“马占山将军牌”香烟,用所得收入支持抗战。当香烟被民众购买时,一股巨大的抗日凝聚力也在悄然形成。随着省政府的迁移,这些“援马团”也赶到了这里。海伦,由此成了抗日的新热土。马占山曾说:“省东海伦,为我的第二故乡,余闭目也能寻得进退路,敌即使全力来逼,余亦不惧!”
   这里有过赵一曼、于天放、张光迪、夏尚志、王明贵等指挥和参与抗日战斗的身影,也有雷炎、顾旭东等海伦籍的抗日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疆场。在海伦这片光荣的大地上,长眠着无数先烈的英魂,也掩埋着辛天成的三个女儿和马占山将军的夫人杜氏的芳骨。
   经考证现代戏《红灯记》的发源地就在海伦,我们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,在历史背景、故事情节、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得到了认证落实。《红灯记》的历史背景是北满抗联西征,西征的目的是海伦。西征先遣队张光迪部的密营,在海伦的双河北山和八道林子,其地理位置都在海伦城的东北,符合剧中“北山游击队”的说法。经过考证,《红灯记》中李玉和的原型是海伦火车站地下党支部书记胡启,李奶奶、李铁梅的原型也有据可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