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首页 > 富硒产业 > 服务机构

《红灯记》的故乡

时间:2016年03月01日来源:政府网站

 

《红灯记》的故乡。从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,到1945年“八一五”光复,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,海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与日伪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,有2000多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,有3000多人因为支持抗日部队,而遭到日伪屠杀和迫害,其中被日伪判刑的就有1000余人。马占山、赵尚志、李兆麟、金策先后在海伦领导和指挥全省的抗日战争。“海伦冰趟子”“海伦八道林子战斗”“海伦白马石战斗”,也记载进黑龙江党史。更为重要的是,海伦始终是黑龙江省(北满)抗日指挥中心,中国第一个抗日省政府就设在海伦,北满省委也长期隐蔽在海伦。在当年的海伦县城正大街路南(现市委政府大楼)的两棵老榆树旁边,建有一处深宅大院,被群众尊称为“马公馆”,它的主人就是马占山。由于马占山的抗日义举深入人心,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北上的“援马团”。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特地生产出“马占山将军牌”香烟,用所得收入支持抗战。当香烟被民众购买时,一股巨大的抗日凝聚力也在悄然形成。随着省政府的迁移,这些“援马团”也赶到了这里。海伦,由此成了抗日的新热土。马占山曾说:“省东海伦,为我的第二故乡,余闭目也能寻得进退路,敌即使全力来逼,余亦不惧!”
   这里有过赵一曼、于天放、张光迪、夏尚志、王明贵等指挥和参与抗日战斗的身影,也有雷炎、顾旭东等海伦籍的抗日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疆场。在海伦这片光荣的大地上,长眠着无数先烈的英魂,也掩埋着辛天成的三个女儿和马占山将军的夫人杜氏的芳骨。
   经考证现代戏《红灯记》的发源地就在海伦,我们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,在历史背景、故事情节、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得到了认证落实。《红灯记》的历史背景是北满抗联西征,西征的目的是海伦。西征先遣队张光迪部的密营,在海伦的双河北山和八道林子,其地理位置都在海伦城的东北,符合剧中“北山游击队”的说法。经过考证,《红灯记》中李玉和的原型是海伦火车站地下党支部书记胡启,李奶奶、李铁梅的原型也有据可证。